查看原文
其他

西北大学驻黄山村脱贫干部陈伟星:坚持了才能成功!

西北大学驻黄山村脱贫干部陈伟星:坚持了才能成功!




    2020年1月9号早晨7点半左右,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的黄山村正飘着雪。


    当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调研团乘坐的班车灯光照进黄山村时,我们的采访对象陈伟星老师已经收拾齐整,向他的办公室走来。下雪的村里十分寒冷,小山村的办公条件也格外简陋,而陈伟星作为西北大学驻商州区黄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,自2012年来到黄山村,一待就是8年。8年多的时间里,他与村民们早已打成一片,情同家人,在参观黄山村的过程中,许多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“老陈”,我们也从与陈伟星的交谈中,从村民的交流话间,了解到了更多黄山村的情况,以及陈伟星的漫漫扶贫路。

一支笔杆---写下教育扶贫路


   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,有一张很大的书桌,这里是陈伟星开展业余爱好的空间。书桌上摆放着几支毛笔,一方砚台,偶尔空闲的时候,陈伟星就会来到书桌面前,看书、写诗、练书法。

    “党托民盼负重担,脱贫攻坚驻黄山,助学支农谋发展,老牛蹄疾不扬鞭。”这是陈伟星写给自己的一首诗,在他的诗句中,饱含着对带领黄山村百姓们脱贫致富的决心与坚守,以及他21年扶贫路上的心路历程。





    采访中,陈伟星曾拿出自己所写的几首诗词给老师和同学们欣赏。在翻阅诗词的过程中,陈老师的一些手稿也吸引了团队的注意力,经同意后采访人员翻看了手稿,发现这些全都是陈伟星为黄山村脱贫工作开展所打的草稿:黄山村脱贫就业状况、黄山村低保政策年度落实统计表、西北大学帮扶黄山村项目统计(年度)……这些复杂的图表是陈伟星一笔一笔亲手画出来的,而我们从这些手稿中,看到了一位扶贫干部的真心实意,也是他作为一名西大人,向黄山村村民们传达出的温暖与善意。

   

    在谈到黄山村的脱贫现状时,陈伟星告诉采访人员,2017年黄山村的贫困率达到了47.4%,经过扶贫干部、西北大学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,截止2019年,村子的贫困率已下降到2.02%。村里原本有贫困户121户477人,到目前为止只有9户20人尚未脱贫,其中3个五保户,其他多为低保户。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,陈伟星提出黄山村2020年的脱贫目标就是争取让9户村民们早日摆脱贫困。

 





    为了实现目标,肩负着党的重托和百姓的期盼,陈伟星始终严格自律笃行。“控制不了早晨,就控制不了人生”,这是他对同学们说过的一句话,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。陈伟星夏天早上5点,冬天早上6点到7点就起床来到办公室,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工作,除了要将近期区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,还要检讨近期的工作开展、走访贫困户的家庭,做完这些工作后,他才会拿起自己的笔杆子,写上一两首诗,来记录自己的生活。



    从1999年4月29日开始驻村扶贫工作,陈伟星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1年,来到黄山村也已有八年了。不是黄山人,胜似黄山人。天天和村民打交道,有着说不完的故事。在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时,陈伟星说最初是响应国家的号召,用科技推进产业升级,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。当初他在华特公司里面有过在农村推广的相关经验,因为该公司转换西北大学宋迪生、王慧贞教授的科研成果,开发适用于尸体保存的防腐剂,最后发现这样一种防腐剂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病毒防控。他与老师们深入农村进行工作,积累了乡村工作的经验,他自己也是农村人,习惯农村的节奏,于是他又回到了农村,而这一待就是二十几年。



■ ■■■■


   身为一名西大人,就要有西大精神,他强调,和村民们打交道,不仅代表西大,更要践行西大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情怀。作为一名高校干部,陈伟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,因此他十分重视黄山村的教育工作。陈伟星指出,高校扶贫要从教育、科教、产业消费方面入手,实现地方与高校需求的良好对接,为当地培养人才,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。高校扶贫体现了西大作为高等学府的担当,西北大学的领导每年都多次来黄山村调研指导,深入走访,结对帮扶,关心黄山村扶贫进展与质量。从2015年开始对村里的学生进行资助。知识改变命运,教育是扶贫根本之策,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,摆脱贫困。2015年至2019年,受资助的81名学生里有51名考上大学,都是大专以上学历。陈伟星来到黄山村的同时,将西大人的精神也带到了这里,在他和西北大学的带动下,村里形成了崇尚教育的风气。陈伟星骄傲地告诉我们,有一户村民的两个儿子,一个是四川师范大学的研究生,一个是西安邮电大学的学生;还有一户村民,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全上了大学,老百姓的教育、生活条件变好就是脱贫成效最直接的体现。

一根拐杖---走近贫困户

    在陈伟星的带领下,调研团队去到了部分贫困户与村民的家中,深入基层了解扶贫现状。在出发之前,陈伟星拿出了一根拐杖,这是村民亲手做的拐杖,因为冬天下雪,山路滑,陈伟星身体状况不太好,村民就做了一根拐杖,方便陈老师上山下山。在山路上,伴着拐杖“哒、哒、哒”的声音,陈伟星边走边指点着黄山村的地貌,为成员们讲述这里的风土人情、扶贫故事。每天上山下山数次,陈伟星已经磨烂了无数双鞋,而他也将黄山村的每一处地貌、每一户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

    走进村民的家中,大家热情地称呼他为“老陈”,当谈到驻村这么多年,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或者难忘的事情时,他提到其实每天和当地的老百姓打交道,每一天都有感动的细节。而最感动的事情,是村子里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太太,2018年端午节陈伟星去探望她,老人家认出了陈伟星,临走的时候对他说道:“老陈,你积德行善,一定能活百岁。”


    在陈伟星的心里,村民们就像是家人一样,每一户的情况他都牢记在心,反而是自己的家人却总是被忽略。常年驻村工作,与家人聚少离多,这是陈伟星的常态。“我的女儿对我说,爸爸,你下辈子不要扶贫了。”陈伟星老师是笑着说出这句话的,而这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心酸。在工作遇到难题、家人偶尔埋怨时,陈伟星也想过放弃,但他却坚持了下来,因为这是他的责任。这么多年他适应了农村和这里的农民,不考虑荣誉,只考虑今天、这一个月、这一年的工作,把当下的事做好。扶贫工作开展中的材料都是陈伟星自己做的第一手资料,他说,只有坚持了才能成功。





    一步一步走,脚踏实地,是陈老师多年扶贫积累下来的经验。当被问到对刚到扶贫岗位的工作者有什么想说的时,陈伟星说要静下心来做,扑下身来干。不管来自哪里,级别有多高,学历有多高,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,就要静下心来做,扑下身来干;要切实落实国家政策,切记不要把扶贫当作自己的政治资本,谋取个人荣誉,不能为了升迁,远离群众,只和领导打交道。要日行一善,日积一功,要低调、尽责,否则对不起自己的岗位。





    奋战扶贫二十余年,“公诚勤朴”四个字的西大校训不仅被陈伟星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,而且是始终如一的践行者。多年未曾忘记:不是没有遇到过诱惑与威胁,陈伟星提到,他几次遇到过村民的威胁,但他始终保持着公平与公正,用最智慧和最平等的方式化解矛盾,一心扑在扶贫路上;村民们敬称他为“老陈”、百岁老人祝他长命百岁,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也是陈伟星用真心实意换回来的温暖与善意;多年来坚持自律笃行,即使身体不好也始终奋战在扶贫第一线,用平凡铸就伟大,将西大人的勤劳与智慧体现在脱贫一线;陈伟星身上,有着西北人特有的质朴敦厚,纯洁真率中又有着坚毅与决心,多年坚守一线的他,充分地体现了西大人的责任与担当,是西大服务社会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





    目前黄山村的扶贫工作始终顺利开展着,以具有普惠性的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为主,为扶贫对象解决了很多问题。陈伟星身上有西大人的风采,也有扶贫干部的坚毅,在他的激励和榜样作用下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努力向前,追求更好的未来。




图片:郭泉冰 古丽梅热 张晓丽 高文欣

文字: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薪火党支部

排版:杨丁怡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